常见病“三药”指南:感冒、眩晕、口疮各选3种中成药,对症才好
感冒、眩晕、口疮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三类病症,不同证型对应不同中成药——感冒分风寒、风热,眩晕有痰湿、肝阳,口疮需辨实火、虚火。以下梳理每类病症的3种常用中成药,包含适用症状、用法及注意事项,帮你快速选对药,避免盲目服用延误病情。
一、感冒三药:分清风寒与风热,选对药好得快

感冒核心是外邪侵袭,中成药需按风寒风热辨证,错用可能加重症状:
- 风寒感冒:感冒清热颗粒
典型表现:怕冷明显、无汗、流清鼻涕、咳白稀痰、头痛身痛,多在受凉后(如吹冷风、淋雨后)发作,无明显咽喉肿痛。
作用机制:解表散寒、疏风清热,通过发散风寒缓解怕冷、身痛,同时清除轻微内热,适合风寒为主、兼夹少量内热的感冒。
用法:每次1袋(12g),每日2次,用温水送服(避免用凉水,防加重寒邪),服药后可喝少量姜糖水,助发汗散寒。
注意:风热感冒者禁用(会加重咽喉痛、黄痰);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如冰饮、肥肉)。
- 风热感冒:连花清瘟胶囊
典型表现:发热明显、咽喉肿痛、流黄鼻涕、咳黄稠痰、口干,可能伴头痛、乏力,多在天气热或接触感染者后发作。
作用机制:清瘟解毒、宣肺泄热,针对风热感冒的热毒症状,快速缓解发热、咽痛,同时减轻呼吸道炎症。
用法:每次4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减少对咽喉的刺激),服药期间多喝温水(助散热排毒)。
注意:风寒感冒者禁用(会加重怕冷、无汗);脾胃虚弱者慎用(可能出现轻微腹泻,可搭配益生菌)。
- 感冒兼咳嗽:通宣理肺丸
典型表现:感冒症状(风寒为主)+ 咳嗽频繁、咳白稀痰、胸闷气短,尤其晨起或遇冷后咳嗽加重,无咽喉肿痛。
作用机制:解表散寒、宣肺止嗽,在发散风寒的同时,促进肺气宣通,缓解感冒引发的寒咳。
用法:每次1丸(9g),每日2次,用温黄酒或温水送服(黄酒助药力发散),儿童减半剂量。
注意:风热咳嗽者禁用(如咳黄痰、咽喉痛);咳嗽伴气喘严重者,需及时就医排查支气管炎。
二、眩晕三药:辨清痰湿与肝阳,缓解头晕不盲目
眩晕多与痰湿阻滞肝阳上亢气血不足有关,中成药需对应证型:
- 痰湿中阻型眩晕:半夏天麻丸
典型表现:头晕昏沉(如裹重物)、恶心呕吐(吐清水或痰涎)、胸闷、舌苔白腻,多在饭后或久坐后加重,无耳鸣、头痛。
作用机制:健脾祛湿、化痰熄风,通过清除体内痰湿,改善因痰湿蒙住清窍导致的眩晕。
用法:每次6g(约一小勺),每日2次,饭后服用(助健脾祛湿),服药期间可搭配陈皮泡水喝(增强化痰效果)。
注意:肝阳上亢型眩晕禁用(如头晕伴头痛、面红);孕妇慎用(需医生评估)。
- 肝阳上亢型眩晕:天麻钩藤颗粒
典型表现:头晕伴胀痛(尤其两侧太阳穴)、面红目赤、耳鸣、烦躁易怒,多在情绪激动、熬夜后发作,可能伴血压升高。
作用机制:平肝熄风、清热安神,针对肝阳过旺、上扰清窍的眩晕,同时缓解烦躁、失眠等伴随症状。
用法:每次1袋(5g),每日3次,用温水送服,睡前服用1次(助安神,减少夜间眩晕发作)。
注意:气血不足型眩晕禁用(如头晕伴乏力、面色苍白);高血压患者需监测血压,避免与降压药同服(防血压过低)。
- 气血不足型眩晕:八珍丸
典型表现:头晕轻微(非旋转性)、伴乏力、面色苍白、心慌、月经量少(女性),多在劳累、蹲起后加重,无恶心、烦躁。
作用机制:补气益血,通过改善气血亏虚,为大脑提供充足滋养,缓解血虚不能养窍的眩晕。
用法:每次8g,每日2次,饭前服用(助吸收),可搭配红枣、桂圆泡水(增强补血效果)。
注意:痰湿、肝阳型眩晕禁用(会加重痰湿或上火);感冒期间暂停服用(避免闭门留寇)。
三、口疮三药:分清实火与虚火,止痛愈合更对症
口疮(口腔溃疡)分实火虚火,实火起病急、疼痛重,虚火反复发作、疼痛轻:
- 实火型口疮:西瓜霜喷剂
典型表现:口疮数量少(1-2个)、创面红肿、疼痛剧烈(进食时加重),伴口干、口臭、大便干燥,多在吃辛辣、熬夜后发作。
作用机制: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直接作用于创面,快速减轻红肿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用法:每次向创面喷适量(覆盖创面即可),每日3-4次,喷药后10分钟内不进食(让药物充分吸收)。
注意:虚火型口疮慎用(如口疮反复发作、创面淡红);孕妇禁用(含西瓜霜,可能刺激子宫)。
- 虚火型口疮:知柏地黄丸
典型表现:口疮反复发作(每月1-2次)、创面淡红、疼痛较轻,伴口干咽燥(夜间明显)、手足心热,多在劳累后加重。
作用机制:滋阴降火,通过补充体内阴液,清除虚火,从根本上减少口疮复发。
用法:每次8g,每日2次,空腹服用(助吸收),连续服用2周为1疗程,巩固疗效。
注意:实火型口疮禁用(会加重红肿、疼痛);脾胃虚寒者慎用(可能出现腹泻,可饭后服用)。
- 口疮伴炎症:黄连上清片
典型表现:口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大便干燥,属于三焦火盛(全身实火)的表现,疼痛范围广。
作用机制:清热泻火、散风止痛,针对全身实火,同时缓解口疮、咽痛、牙龈痛等多种上火症状。
用法:每次6片,每日2次,饭后服用(减少对肠胃刺激),服药期间多吃梨、冬瓜(助清热)。
注意:虚火型口疮禁用(会加重阴虚);孕妇、哺乳期女性禁用(药性寒凉,影响胎儿/婴儿)。
四、用药见效信号与通用注意
- 见效信号:
1. 感冒:用药2-3天,发热、怕冷、咽痛等症状减轻,食欲恢复;
2. 眩晕:用药3-5天,头晕发作次数减少,恶心、乏力缓解,日常活动不受限;
3. 口疮:实火型用药2-3天疼痛减轻,5-7天愈合;虚火型用药1周后复发间隔延长。
若用药3-5天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加重(如感冒发热超过38.5℃、眩晕伴呕吐不止、口疮超过2周不愈合),需及时就医。
- 通用注意:
1. 所有中成药均需辨证用药,不明确证型时,建议咨询药师或中医师,避免错用;
2. 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冰饮),以免影响药效;
3. 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前需咨询医生,调整剂量或选择更安全的药物。
五、做好2件事,辅助病症恢复
1. 生活管理:感冒期间多休息,避免劳累;眩晕者起身、转头慢一点,防跌倒;口疮者避免吃过硬、过烫食物(如坚果、热汤),减少创面刺激。
2. 饮食调理:感冒风寒喝姜糖水,风热吃梨、柚子;眩晕痰湿者少吃甜腻食物(如蛋糕、奶茶),气血不足者多吃瘦肉、菠菜;口疮实火者喝菊花茶,虚火者吃银耳、百合。
感冒、眩晕、口疮虽常见,但对症选药是关键——先通过症状辨清证型,再匹配对应的中成药,才能快速缓解不适,避免因盲目用药加重病情。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具体用药请遵医嘱。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