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风寒药用药歌诀及解析
发散风寒药用药诀窍

风寒解表辛温先,无汗表实强发散。
麻黄平喘兼利水,表实无汗是关键。
桂枝通经助阳气,表虚有汗配芍安。
苏叶行气止呕逆,感冒腹胀最宜选。
生姜温呕兼解表,寒咳胃逆立可痊。
头痛分经精准选,前额白芷鼻窍开。
后脑羌活上半身,防风除湿全身安。
细辛温肺化寒饮,一钱(3g)之限记心间。
荆芥温和寒热宜,透疹消疮功效专。
诸药勿久煎防耗,阴虚火旺慎用先。
用药歌诀解析
一、共同点(核心共性)
药性与归经:多为温性、辛味,主归肺、膀胱经,辛温可发散风寒,肺主皮毛、膀胱主一身之表,契合解表需求。
核心功效:均能发散风寒、解除表证,针对风寒感冒的核心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
使用原则:不宜久煎(辛味成分易挥发,降低药效),阴虚火旺、体虚多汗者慎用(辛温发散易耗伤阴液、加重出汗)。
1. 发汗强度不同 强发汗:麻黄、桂枝,适合风寒表实证(无汗、恶寒剧烈)。 温和发汗:紫苏叶、生姜、荆芥,适合风寒感冒轻症或体质偏虚者。
2. 功效侧重不同
兼平喘利水:麻黄(特有,针对风寒咳喘、水肿)。
兼温通经脉:桂枝(针对关节痹痛、宫寒)。
兼行气和胃:紫苏叶(针对感冒伴恶心呕吐)。
兼止呕:生姜(呕家圣药,侧重胃寒呕吐)。
兼通鼻窍:白芷、辛夷、苍耳子(针对鼻炎、鼻塞)。
兼祛风胜湿止痛:防风、羌活、独活(针对感冒伴关节酸痛)
3. 特殊注意事项不同
有毒性:细辛(剂量严格控制在 1~3g,不可过量)。
适用表证类型:桂枝(偏表虚证,有汗),麻黄(偏表实证,无汗)。 归经侧重:羌活(上半身风湿痛),独活(下半身风湿痛)。
三 发散风寒药临床选药核心流程
第一步:确认核心适应症(必满足)
先判断是否为风寒感冒:核心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 有汗、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排除风热(发热重、咽痛、黄涕)。
第二步:按 有汗 / 无汗 定核心药(关键鉴别)
1 无汗(风寒表实证):选「强发汗药」 伴咳喘、水肿 → 麻黄(+ 平喘利水) 伴关节痛、宫寒 → 桂枝(+ 温通经脉)
2 有汗(风寒表虚证):选「温和发汗药」 优先桂枝 + 白芍(调和营卫,避免过度发汗)
第三步:按兼症加辅助药(精准匹配)
1 兼头痛 → 看位置:
前额 / 鼻炎 → 白芷(+ 通鼻窍)
后脑勺 / 上半身痛 → 羌活(+ 上半身风湿)
全头 / 全身酸痛 → 防风(+ 全身风湿 / 止痉)
2兼咳嗽痰多 → 看伴随症状:
伴胃寒呕吐 → 生姜(呕家圣药+ 温肺化痰)
寒饮咳喘(痰清稀) → 细辛(+ 温肺化饮,剂量 1-3g)
兼恶心、腹胀 → 紫苏叶(+ 行气和胃)
兼鼻塞流涕严重 → 白芷 / 辛夷(+ 通鼻窍,辛夷需包煎)
发散风寒药用药诀窍 + 区别歌诀
风寒解表辛温先,无汗表实强发散。
麻黄平喘兼利水,表实无汗是关键。
桂枝通经助阳气,表虚有汗配芍安。
苏叶行气止呕逆,感冒腹胀最宜选。
生姜温呕兼解表,寒咳胃逆立可痊。
头痛分经精准选,前额白芷鼻窍开。
后脑羌活上半身,防风除湿全身安。
细辛温肺化寒饮,一钱(3g)之限记心间。
荆芥温和寒热宜,透疹消疮功效专。
诸药勿久煎防耗,阴虚火旺慎用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