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血寒治疗背痛,多年斑秃也竟然好了,还有白发转黑
01
毛发异常与血、肾、肝密切相关
斑秃,又名圆秃、圆形脱发,中医称之为油风、毛拔、发落、发坠、毛落、梅衣秃等,俗称鬼剃头、鬼舔头,是一种以头发突然局限性的斑状脱落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过程缓慢,有复发倾向,常于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长期熬夜、精神紧张或突受刺激后发生。临床可见头发片状脱落,病变处头皮光亮,皮肤变薄。患病后若得到及时且得当的方法治疗,头发可以很快长出。若失及时治疗,可以发展为全秃、普秃,甚至出现毛窍萎缩而造成永久性脱发。
中医认为,血气盛则肾气强,血气虚则肾气弱。而肾主藏精、其华在发,肝主藏血且发为血之余,精和血还同源,故毛发的生长、脱落与肾气和血的充盈与否有直接关系。可以认为,因肝肾精血亏虚导致毛发不荣,是斑秃形成的根本原因。
02
一诊
患者去年底因感染新冠后出现明显背痛来诊,当时身体较弱、易出虚汗。平素身体不适症状也不少:后头部大面积斑秃8年左右;容易反复长口疮、舌疮,牙龈易出血;全年脚冷,下肢小腿静脉曲张;胃口正常,喜欢凉水,饮食偏好重口味;常年便秘,4-5天一次大便;小便无力、断续、尿不尽、尿频,阴部潮湿,早泄、晨勃不多;睡眠品质差;舌质白淡,苔水滑、白腻。
根据详细问诊获得的情况,判断患者整体偏肝血不足兼有里寒水饮,且因工作时常要通宵倒班,导致长期肝肾阴血亏耗、虚火上浮而影响睡眠、出现上部炎症。我将上述症状录入中医大脑,推高以最明显困扰的背痛为主症,推荐处方如下。
▲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中医大脑智能地开具养血通脉、温化水饮的处方。
03
二诊背痛基本消失
复诊反馈,服药后背痛基本消失,睡眠好了,牙龈出血改善,服药第2天后大小便就通畅了,余症状大致同前。
04
三诊:长达8年的斑秃
惊喜地长出了头发
三诊复诊,患者反馈感觉身体暖了,开始轮夜班后左后背又有些不适反复,小便无尿不尽、尿频,阴部潮湿消失,后头部长达8年斑秃的地方惊喜的长出了头发(白发)!
05
四五诊:斑秃部位生发90%
部分白发转黑
患者持续治疗期间恰遇上甲流,感冒了多天,以前吃油炸类的食物容易上火长口疮,最近已不长口疮,服药期间晚上睡眠较踏实。惊喜的是,原本斑秃部位已生长90%,部分白发转黑。
由于工作需要,患者持续有夜班,六至七诊时反馈后背无疼痛,脚冷改善,小便无尿频。目前持续坚持服药调治身体,期待后续全面恢复乌黑亮发。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濡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口父) 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厄贝沙坦
药代动力学:厄贝沙坦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肾病。口服给药后,厄贝沙坦吸收良好;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0%~80%,进食不会明显影响其生物利用度。血浆达峰时间为1~1.5小时,消除半衰期为11~15小时,三天内达稳态。用法用量:厄贝沙坦通常建议的初始剂量和维持剂量为每日150mg,对某些特殊的病人,特别是进行血液透析和年龄超过75岁的病人,初始剂量可考虑用75mg。使用厄贝沙坦150mg(每天一次)。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可将本品剂量增至300mg,或者加用利尿剂氢氯噻嗪。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中,治疗初始剂量应为150mg(每天一次),并增量至300mg(每天一次),作为治疗肾病较好的维持剂量。适应证: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氯沙坦药代动力学:氯沙坦口服吸收迅速,0.5h~1h达到血药峰值浓度,肝脏首过效应比较显著,生物利用度为33%~37%,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7%,难通过血脑屏障。消除半衰期为1.5h~2h,在肝脏代谢后形成的产物,其活性比母体强很多,半衰期约为6h~9h,使降压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持久。用法用量:对大多数病人,通常起始和维持剂量为50mg(每天一次)。治疗3~6周可达到最大降压效果。在部分病人中,剂量增加到100mg(每天一次)可产生进一步的降压作用。对血管容量积不足的病人(例如应用大剂量利尿剂治疗的病人),可考虑采用25mg(每天一次)的起始剂量。适应证: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提到氯沙坦有明确试验证据可用于高血压伴心衰的患者,此外一些临床研究表明氯沙坦钾具有促尿酸排泄的作用,并通过降低血尿酸水平使心血管事件减少13%~29%。缬沙坦药代动力学:对大多数患者,单剂口服2小时内产生降压效果,4~6小时达作用高峰,降压效果维持至服药后24小时以上。治疗2~4周后达最大降压疗效,并在长期治疗期间保持疗效。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可进一步显著增强降压效果。用法用量:缬沙坦推荐剂量为80mg(每天一次),与性别、年龄及种族无关。可以在进餐时或空腹时服用。建议每天在同一时间用药(如早晨)。未能充分控制血压的患者,日剂量可增至160mg或加用利尿剂。适应证: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提到缬沙坦有明确试验证据可用于高血压伴心衰的患者。
声明:本文仅作科普用途,不应被视为对所涉医疗产品或服务的推荐或功效证明。涉及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相关的,请务必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寻求专业意见。本文使用的相关资料已获得相应授权。如任何个人或其他媒体、网站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并注明转载来源。
•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