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脱发的SLE患者,一定要知道这几种食物!
最近,互助君又收到不少蝶友私信表示天气逐渐变暖,感觉自己掉发很严重,不知道怎么回事。脱发一直是蝶友们关心的头等大事,有什么好方法能够缓解脱发呢?一起往下看吧!
什么样的程度算是脱发?
其实,脱发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每个人的情况或许都不一样。一般来说,正常的头发掉落是自然的生理现象,因为头发有自然的生长周期,包括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在休止期,头发会自然脱落,然后新的头发开始生长。
然而,如果头发掉落的数量明显增加,或者出现头发稀疏、头皮裸露等情况,那么就可能被认为是脱发。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脱发问题:
1
观察头发掉落数量
正常情况下,每天掉落的头发数量应该在50~100根之间。如果每天掉落的头发数量明显超过这个范围,那么就需要警惕可能存在脱发问题。
2
观察头发密度和质地
如果头发变得稀疏、细软,或者出现明显的局部脱发,如头顶部或前额部头发减少,那么也可能是脱发的表现。
3
拉发试验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从头发根部轻轻捏住约40~60根头发,顺着头发方向捋,如每次超过5根头发脱落,则可能表示存在异常的脱发。
图片来源:摄图网
狼疮脱发和普通脱发
从脱发的程度和范围来看,红斑狼疮可能导致更广泛和显著的脱发。在疾病活动期,红斑狼疮患者可能会经历头发的大量脱落,这通常是一个明显的症状,有时甚至是疾病复发的第一信号[1]。
而普通脱发则可能只在局部发生,脱发的量也可能因人而异。
其次,狼疮复发,可能不仅仅是脱发一个症状,还可能伴随发热、红疹、关节肿痛、乏力、口腔溃疡等[1]。
一般来说,按期复查是可以及时发现复发的苗头的,所以不要太恐慌,认为脱发就一定是狼疮复发了。当然也不能太掉以轻心,要学会持续观察自己的状况。
防脱发,可以这样做
洗头
洗头可以去除灰尘、止痒,有助于头皮呼吸。每周洗发次数以3~7次为宜(具体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头发质地选择),水温宜30~40度,不要太烫。建议使用对头皮无刺激的中性或弱酸性天然洗发剂,最好不要一直使用同一种洗发剂。
图片来源:摄图网
梳头
每日早、中、晚梳头10次,可以一边梳头一边按摩头皮,增强头发根部的血液供应。头发湿润时不要梳头,以免损伤发质。
//
选择梳子的小贴士[2]:
1.最好选择木梳或者牛角梳,减少静电摩擦。
2.梳子的齿间最好有圆润的珠头,这样不容易伤到头皮,导致角质层的过早、过快脱落。
3.梳子最好带有气囊,在梳头时贴合头部,还有缓冲效果,让梳头变得舒适
4.梳子的梳齿不要排布太密,防止头发被夹住,每次梳头时,生生拽下来好多无辜的发丝。
不过梳头对于防脱的并没有关键作用,主要还是帮助清除头皮里的脏东西,有助于保持一个干净的头皮环境,大家如果想要只靠梳头就防脱是不太现实的。
多吃这几类食物
对防脱发有益[3-5]
1
富含铁质的食物
如黄豆、黑豆、蛋类、带鱼、虾、熟花生、菠菜、香蕉、胡萝卜及马铃薯等。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血液是养发之根本,缺铁会造成脱发。
2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因此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大豆、杏仁也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有助于增加头发营养。
图片来源:摄图网
3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维生素对于头发的生长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E,可以抵抗毛发衰老,促进细胞分裂,促毛发生长。
鲜莴苣、卷心菜等都富含维生素E。此外,维生素C也有助于头发的健康,如柑橘类水果、奇异果等都富含维生素C。
图片来源:摄图网
4
富含锌的食物
锌也是保持头发健康的重要元素。南瓜子、牡蛎等食物的锌含量都很高,有助于防止脱发。
5
其他有助于防脱发的食物
如红枣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利于增强毛发的弹性和稳定性;芝麻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铁,可加强头发的滋润和保护;燕麦富含铁元素、B族维生素等,有助于改善头皮环境,促进头发健康。
写在最后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蝶友们都能正确认识脱发,除了上述防脱知识外,更重要的还是保持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愿蝶友们都能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
往期推荐
觉得有用的话记得关注哦
温馨提醒:本文基于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代替医院就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请遵医嘱。
:觅健栀子文章作者:觅健栀子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稿定设计
参考文献:
[1]叶艳婷,巩毓刚,赵莹,章星琪.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脱发表现的初步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1, 40(9):548-549.
[2]科普中国,《经常梳头vs不怎么梳头,到底哪种更健康?》
[3]刘京伟,张其波,蒋树玲,沈召红.发中微量元素与脱发的关系[J].山东医药,2005,45(21):88-88
[4]李卫朋,谢冠群.《黄帝内经》对系统性红斑狼疮饮食调护的启示[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12):1490-1494.
[5]防治脱发食疗方法[J].中国食品学报, 2012(4):126-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