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最烦人了,你有头痛的毛病吗?我来说说中医的治疗。
定义:
头痛,是自觉头部有疼痛的疾病。

爆炸的头痛
病因病理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说明头部容易受到风邪的攻击。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进一步强调了风邪对于高处或暴露在外的头部的影响更为明显。外感病邪犯病时,往往伴随着风邪的入侵,从而导致头痛。而单独由风邪所引起的头痛也是相当普遍的。至于其内在病因,则主要是由于内风所致。由此可见,头痛的发生与风邪的关联十分密切。
一、外感头痛:外感头痛往往发生在气温变化时,如果不注意穿衣、盖被或坐卧当风,就可能感受外邪的侵袭。外邪会干扰头部经脉的正常运行,导致气血逆乱。其中,由风寒、风热和风湿引起的头痛最为常见。此外,头部经气虚弱、痰浊阻滞或平素体质虚寒的人,如果突然受到风邪的侵袭,也可能诱发头痛,如偏头痛和寒厥头痛等。

二、内伤头痛:内伤头痛的原因主要与肝、脾、肾三个脏器病变有关。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肝阳偏旺上亢、肝气郁结化火上炎、头部脉络胀满或血虚不足养肝、肝失血养虚风上扰等。此外,饮食不节或忧思过度伤脾也可能导致气虚精血不能上达头顶而脉络空虚作痛。虽然疾病耗损或先天不足致肝肾阴亏、脑髓失养等情况在临床上较少见,但仍需重视。
诊治要点
一、头痛的情况
1.程度:程度:一般情况下,外感头痛相对较重,可能伴随着恶寒、发热、颈项强直等症状。内伤头痛相对较轻,但也可能出现晕眩、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寒厥头痛和偏头痛可能较为严重,导致坐卧不安、食欲不振等症状。气虚、血虚和肝肾阴虚的头痛往往很轻。
2.性质:风湿头痛表现为重坠或昏胀感;偏头痛则为发作性剧烈疼痛,通常在一侧或左右交替发作,痛止后如常人;寒厥头痛则感觉冷、刺骨;肝阳上亢的头痛为胀痛性质;肝火头痛为跳痛,受热时疼痛会加重;气虚、血虚以及肝肾阴虚引起的头痛为痛隐绵绵,疲劳时头痛会加重。
3.部位:气虚、血虚、肝肾阴虚引起的头痛,多为整个头部作痛;肝阳上亢者以枕部疼痛为主,且往往牵连颈肌;肝火头痛,常偏重于两侧部;寒厥头痛,则痛在巅顶;偏头痛是半侧头痛,甚至痛连同侧的齿、目。
4.时间: 气虚者晨起头痛反重, 血虚者午后头痛增加。
5.某些因素的影响:
气虚引起的头痛与身体疲劳有关,因为气是身体的动力来源,气虚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疲劳和头痛的症状;
肝肾阴虚引起的头痛与失眠有关。失眠可能会导致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进而引发头痛;
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与饮酒和饱食有关,饮酒和饱食可能会增加肝脏的负担,使肝阳上亢的症状加重,进而导致头痛的症状加重;
肝火头痛与情绪激动有关,情绪激动可能会使肝脏失调,肝火上升,引发头痛的症状;
偏头痛与风有关,风邪侵入人体可能会干扰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头痛的症状;
风湿头痛与天气转变有关,天气转变可能会导致气压变化或空气中湿度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刺激头部神经,导致头痛的症状。
二、兼见症状:
肝阳上亢者,常兼见头晕及四肢麻木:肝阳上亢是指肝的阳气升腾太过,导致肝火上炎,出现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等症状。常伴有头晕和四肢麻木的症状,这是由于肝阳上亢导致气血上涌,影响神经系统所致。
血虚及肝肾不足者,往往头晕重于头痛:血虚和肝肾不足都是指身体的阴血亏损,不能滋养头部,导致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通常以头晕为主要症状,而头痛较轻。这是由于头部失于滋养,导致头部血液循环不畅,出现头晕的症状。
寒厥头痛,常伴见千呕、口淡、吐涎:寒厥头痛是指由于外感寒邪或内伤寒引起的头痛。这种头痛通常伴有干呕、口淡、吐涎等症状,这是由于寒邪侵入人体,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呕吐和涎液分泌过多的症状。
瘟疫病每有剧烈头痛,因常伴见颈强直、呕吐和高热等症状,而不以头痛为主证辨治:瘟疫病是指由传染病引起的疾病,通常伴有剧烈的头痛、颈强直、呕吐和高热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头痛并不是瘟疫病的主要症状,而是伴随着其他症状一起出现。因此,在辨治瘟疫病时,需要根据主要症状进行辨证治疗,而不是仅仅针对头痛进行治疗。
三、内科头痛必须和其他各科的疾病,如鼻窦炎、鼻咽癌、中耳炎、乳突炎、龋齿、青光眼、脑肿瘤以及脑外伤后所致的头痛相鉴别。
1.鼻窦炎:鼻窦炎引起的头痛通常位于额窦和上颌窦所在的面部区域,呈早晨较轻、下午加重的规律,与鼻塞和鼻涕的症状相关。
2.鼻咽癌:鼻咽癌引起的头痛通常位于头部两侧,同时可伴有鼻塞、鼻涕带血、耳鸣、视力下降等症状。
3.中耳炎:中耳炎引起的头痛通常位于耳部上方,同时可伴有耳朵疼痛、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
4.乳突炎:乳突炎引起的头痛通常位于耳后乳突区,同时可伴有耳朵疼痛、肿胀、压痛等症状。
5.龋齿:龋齿引起的头痛通常位于患牙对应的面部,同时可伴有牙齿疼痛、龋洞、敏感等症状。
6.青光眼:青光眼引起的头痛通常位于眼眶上方,同时可伴有眼痛、视力下降、眼压升高等症状。
7.脑肿瘤:脑肿瘤引起的头痛通常呈进行性加重,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
8.脑外伤后:脑外伤后引起的头痛通常位于头部受伤部位,同时可伴有意识障碍、记忆丧失、癫痫等症状。

四、治疗头痛时,配入一些治风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如白芷、川芎、荆芥、藁本、羌活、蔓荆子、白蒺藜、天麻等都是常用的治风药。这些药物具有较好的上行止痛作用,可以引导其他药物直达头部以缓解疼痛。因此,不仅外感头痛常常配用这些药物,内伤头痛也常适当选用这些药物作为引经药。
然而,这些治风药中的一些药物,如白芷、川芎、荆芥、藁本、羌活、蔓荆子、白蒺藜等,具有辛温香燥的特性,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控制用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辨证论治
一、外感头痛
(一) 风寒头痛:
证候:感冒风寒后,恶寒发热均止,头痛独重,遇风则痛剧,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茶调散加减 、苍耳子散加减、九味羌活汤加减。
(二)风热头痛:
证候:感冒风热,头痛独重,怕风、面红目赤,鼻塞涕黄,口干或渴。脉浮滑。
治法:疏解风热。
方药:桑菊饮加减、菊花茶调散加减、芎芷石膏汤加减。
(三) 风湿头痛:
证候:头痛头重而与天气变化有关,全身疲倦微痛,胸闷不适。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祛风燥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荆防败毒散加减、苍术石膏汤加减。
(四)偏头痛:可见于偏头痛、 三叉神经、 神经机能性头痛等。
证候:半侧头面痛,受风则痛增,突然发病,反复发作,甚则痛连同侧齿、目。苔白,脉弦。
治法:祛风痰、养肝血。
方药:玉壶丸加减、正天丸、钩藤茶调散加减。
(五) 寒厥头痛:多见于神经机能性头痛等。
证候:头部冰冷感,怯风,头痛较剧,喜用巾裹或蒙被而睡,表情痛苦忧郁,口淡,吐诞,四肢冷。苔白,脉沉紧。
治法:散寒止痛。
方药:吴茱萸汤加减、当归四逆汤加减、麻黄附子细辛汤、姜桂汤加减。
二、内伤头痛
(一) 气虚型:多见于病后体弱, 神经衰弱等患者。
证候:头部隐隐作痛,伴有空虚感,晨早痛较重,体倦乏力,精神疲乏,四肢软弱无力,食欲不振。苔薄白,脉虚。
治法:补中益气、祛风散寒。
方药: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汤加减 。
(二) 血虚型:多见于贫血、神经官能症、慢性失血、产后等患者。
证候:头痛绵绵,头晕,面色苍白,体倦,唇舌色淡。脉细弱。
治法:补血、疏风。
方药:四物汤加味。
(三) 肝阳上亢型:多见于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证候:头痛而晕,面色潮红,心烦易怒,睡眠不宁,四肢麻木,口苦。脉弦细。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潜阳方。
(四)肝肾阴虚型:多见于神经衰弱等患者。
证候:头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下肢乏力,遗精带下。舌质红,苔少,脉细弦。
治法:养肝补肾、平肝熄风
方药:杞菊地黄丸、大补元煎加减。
(五)肝火型:多见于高血压、脑血管硬化等患者。
证候:头痛,面红目赤,头筋突起,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小便黄短。舌苔薄黄,脉弦滑或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栀子清肝汤加减。
大家好,我是@德州脉管炎医院王玉昌,以上就是本人整理的关于头痛这个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分享给读者朋友们。温馨提醒:如有用药需求,请咨询中医师并遵医嘱,切勿擅自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