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中药吃着吃着就不管用了?是药有问题还是人出了问题?

为什么有些中药吃着吃着就不好用了呢?尤其那些秋冬季节吃过效果较好的中药,在天热的夏季竟然失灵了,有的甚至出现上火的情况。
有不少人怀疑中药有问题,怀疑不是一个批次生产的中药,更有吃汤药的患者怀疑药方抓错了……
中药在喊冤
如果说同一个方子发生效果减弱或无效,甚至上火,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患者的体质发生了变化。
我们每一个人的体质不是一成不变,几十年如一日同一个体质,而是动态变化的。比如来看病的那段时间有寒,医生就会开一些温热能祛寒的药物,那效果就会非常好,这时候,有聪明患者就把这个中药或方剂记下了,准备发病时再服用。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尤其由天寒转天热,患者体内热邪较盛了,体内就像有一把火在燃烧,若再次服用温热祛寒的药物,相当于火上浇油,治疗效果不但不好,甚至出现反作用,引起虚热上火。
这种情况真的不赖中药,而是我们的体质发生了变化。怎么办呢?
别自己乱用,找医生辨证用药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分阴阳,有寒热之分,药也分阴阳,也有寒热之分。医生在用药时,会根据病人疾病阴阳寒热性质选择恰当的方剂,通过合理的药物加减变化,使得整首方剂在寒热温凉上符合患者疾病阴阳性质。
说通俗一点儿,就是天冷或患者体内寒湿较盛时,中医专家会在方剂中适当加上一些温热性质的药,天热或者病人体内湿热较盛时,就会在方剂中适当添加某些寒湿性质的药,从而达到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效果。
以腰腿痛为例,腰痛称之为痹症,按病因分类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风冷痹、燥痹、暑湿痹、气痹、痰痹、瘀痹等等。

治疗风痹、寒痹、湿痹往往需要散寒除湿的药物,如腰痛宁胶囊,效果优良,但如果患者体质发生改变,比如在夏季暑湿和热邪较盛,患者由原来的寒湿体质转变成湿热体质,那用原来的散寒药物治疗腰痛效果就不够明显,需要用有除湿热作用的药物。
我们再举个例子,除了中药不能乱吃,吃有些食物也要看体质,比如羊肉、狗肉属于温热食物,比较适合体内寒湿重的人食用,如果一个人以前体内寒湿重,吃完羊肉效果极好,感觉浑身暖和了。可到了夏季,患者体质发生了改变,体内由寒转热,若还是照样吃很多羊肉和狗肉,那也会有上火的现象。
所以,天热是否可以服用汤药,关键看病人的体质,也要参考季节,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季节或体质,适当加减药量或调整用药。

天热服用中药注意三点
1.天气炎热,如果必须服用一些滋补类的药物,比如乌鸡白凤丸、阿胶等等,确实容易引起上火,可以用淡盐水送服,能起到降燥灭火的作用。
2.为防止上火,天热吃中药时,要懂得忌口,少吃像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还有油腻的食物。
3.夏季要少吃生冷食物,生冷类食物容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