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波中成药的科普(九)
终于到了最后一部分治咳的中成药,开不开心?有没有松一口气的感觉~
写这个系列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大家在来不及就医时,不知道选什么中成药的时候可以查找,选对药后能让病情缓解,减轻痛苦,给自己争取时间和机会得到有效的救治,而不是坐以待毙。外感病的进展是非常快的,可能坐个地铁的时间、等待看诊的时间病情就加重了,为医者,不仅要治已经产生的疾病,还要预防疾病,防止病证的恶化。
并且,看了这个系列后,我们也能知道用中成药和用西药的思路是不同,我们不能根据药名来选药,也不能看到可以治疗感冒、咳嗽、发热、咽痛这些名词就随便拿一盒来吃,永远记住,中医治病不是压制症状,而是通过解决导致症状发生的原因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在选择中成药时,至少要分清楚是寒引起的还是热引起的,如果明明是寒引起发热的,结果你只看到能治疗发热就选择了清热的药,吃了以后必会导致症状加重,悔之晚矣,如果自己拿不准,也要问一下身边的中医大夫,确保是适合病情的再使用。
回到正文。
燥咳,或者叫干咳,是因为津液的亏损导致的咳嗽,这个亏损可以是因为过度的劳神或者久病导致身体里津液的亏虚,也可以是因为燥邪、火热邪气伤肺损耗了肺部的津液。主要表现包括干咳无痰,伴有喉咙干哑,口渴想喝水,大便干燥不易解,皮肤干燥等症状。
最常用的中成药就是养阴清肺丸
组方: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
养阴清肺丸脱胎于清代新安医学流派名医郑梅涧的《重楼玉钥》,原方主要是用来治疗白喉(白喉为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小儿多得,发病迅速并且致死率高,自郑梅涧的养阴清肺汤问世后,未尝误及一人,生者甚众,是中医喉科的一大突破。)因此方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主,所以后世也用此方治疗其它一些阴伤的病证。
其中生地黄、麦冬、白芍有养阴清热的作用;玄参、牡丹皮有清热凉血的作用;川贝母清肺化痰;薄荷清利头目;生甘草利咽解毒。全方共奏养肺肾之阴以济水,清肺热、润肺燥、祛痰止咳的功效。所以但凡是因为肺肾阴虚有热,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者痰中带血的情况,都可以用养阴清肺丸。
除了养阴清肺丸可以治疗燥咳以外,我们常用的梨子煮水、梨子银耳汤也可以治疗燥咳,这里一定要注意,如果是痰多咳嗽就不能用梨子水治疗了,可以参考前几篇介绍的中成药。
到这里,治咳的正宗的中成药就介绍完了,还有一些是打着中成药的名头,里面有西药成分的所谓的中成药,也大致介绍一下:
1、蛇胆川贝液
组方:蛇胆汁、平贝母。辅料为杏仁水、薄荷脑、蔗糖、蜂蜜、苯甲酸、羟苯乙酯。
其中除了蛇胆汁、贝母、蜂蜜以外,其它都属于提取物或者化学制剂,蛇胆的作用为清热解毒,化痰镇痉,与贝母配合使用主要针对的是实热证的痰咳,出现四肢抽搐、气管痉挛的情况。然而里面加了蔗糖和蜂蜜,虽然吃起来口感会好些,但是甘甜之物会助湿生痰,如果这两样东西的添加量很多的话,化痰的力度要大打折扣。
至于苯甲酸和羟苯乙酯参与到中药的配伍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也不知道,因为无论是中药的复方还是西药,其中的成分和每个成分的用量在整个药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单纯的加法关系,它们在一起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所以我们当然也不能用简单的1+1=2的思维去判断这个药,更何况将中药和化学制剂混合在一起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呈现,它是效果更好了,还是效果差了,还是副作用会增加,那要用事实来证明。
不过我个人是不赞成这样搭配的,因为化学试剂更多的作用是偏向于抑制、阻碍、切断反应点,而中药是顺着人体的反应将病邪顺势排出去,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如果一边在帮助身体排痰,一边在抑制身体排痰,反而会导致新的状况出现,这是不利于治疗的。
2、川贝枇杷膏
组方:川贝母流浸膏、桔梗、枇杷叶、薄荷脑麦芽糖、苯甲酸钠、杏仁香精。
这里面除了枇杷叶和桔梗,发挥了化痰止咳的作用,但是其它都是提取物和化学制剂,不好说不好说,反正我自己喝了感觉嗓子更黏,痰更多了。
3、麻杏止咳片
组方:麻黄、苦杏仁、石膏、炙甘草。辅料为淀粉、硬脂酸镁、薄膜包衣粉。
如果只是前四样还好,就是止咳定喘口服液的成分,但是后面偏又加这些辅料,实在有些画蛇添足,不过因为要做成片剂,就要使用一些黏合剂,我们自己用的话选止咳定喘口服液就可以了。
中成药的科普到这里就暂告一段落了,下次再见咯。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