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群方之首,心、脾、肾阳虚、宫寒都用它,助阳气,暖脾胃
如果你问一位中医:哪个方子是《伤寒论》群方之首?
他/她大概率会说:桂枝汤。

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的确,《伤寒论》的很多方子,如小建中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变化而来的。
而里面关键的一味药材,当然就是桂枝了。桂枝历代在风寒表证、阳虚里寒证等寒性疾病应用广泛。
桂枝
今天黄药师聊聊桂枝的应用。
1、风寒感冒
以前黄药师提过很多次,风寒感冒的特点,往往是恶寒(怕冷)重,发热轻,身痛、头痛,咳痰多是清稀白痰,鼻涕多是清鼻涕。
但以前没提到的是,风寒感冒又分表实和表虚。
(1)风寒表实
风寒表实,没有汗,脉是浮紧的。皮肤的毛孔很紧缩,汗出不来,邪气也出不来。
一般配麻黄,代表方《伤寒论》麻黄汤,以桂枝配麻黄、杏仁、甘草。
(2)风寒表虚
表虚与表实的区别在于,表虚证更怕风,而且有汗出。其余仍有发热、头痛,脉是浮缓的。
此时的情况是风邪已经进入毛孔,还想继续进去,身体的正气挡住不让它进去,就在毛孔这里僵持着。毛孔就是一种开的状态,汗就忍不住往外出。(营卫不和)
代表方桂枝汤,以桂枝配伍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喝完了桂枝汤再喝一碗热粥,热粥能调和并鼓动胃气,加速人体出汗,把风邪透出去。喝完粥后盖上被子休息。
(3)阳虚外感
对于平素就阳虚、怕冷、易感冒的人,感染风寒,桂枝也很适合,可标本兼顾。
代表方《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配伍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附子。
2、里寒证
桂枝既能散表寒,又能祛里寒,常用于各类里实寒证。
(1)寒凝经脉所致身体疼痛、关节痛
寒凝经脉,血遇寒则凝,不通则痛,常导致身体各处疼痛,如头痛、腰腿疼痛、颈椎病、肩周炎等。尤其擅长上肢关节肌肉疼痛。
如《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桂枝与芍药、知母、防风、附子、麻黄等同用,用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用于风寒湿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
(2)寒凝血瘀的妇科疾病
桂枝与活血药合用,增强活血通脉的效果,是女性经脉受寒所致月经不调、痛经、腹内包块、产后腹痛等常用药。
如桂枝茯苓丸,以桂枝配伍川芎、牡丹皮、当归等,常用于女子腹中包块,闭经、痛经等,包括现代妇科疾病中的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属于寒凝血瘀证者。
图片仅供参考,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脾胃寒证
桂枝也常用于寒邪犯脾胃导致的腹痛、呕吐、泄泻。寒邪犯胃,喜欢温暖的东西如热水袋、艾灸的温度,手按也会舒服一些。
小建中汤(中成药小建中颗粒),以桂枝配伍芍药、饴糖、生姜、大枣、炙甘草等,用于虚寒腹痛,饥饿时疼痛更重,喜暖喜按,神疲乏力。
图片仅供参考,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4)心阳不足
心阳不足,致心脉瘀阻,容易发生胸痹(类似于现代心脏病症状,表现为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能平躺)、心痛、心悸。桂枝温通心脉,是胸痹的常用药。
如《金匮要略》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在临床上,此类方剂常用于冠心病。
张仲景在用于心动悸疾患时,多用桂枝与炙甘草两味配伍,如《伤寒论》炙甘草汤,以桂枝与炙甘草、人参、阿胶、麦冬等同用。
现代常以桂枝配伍加减用于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心悸等症状。
(5)肾阳虚
桂枝亦可温肾阳,常用于肾与膀胱虚寒,气化功能受损,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遗精。
如《伤寒论》五苓散,以桂枝配伍茯苓、泽泻、猪苓、白术,用于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
用于肾阳虚损所致梦遗者,如《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
黄药师小贴士
1、桂枝性温热,容易伤阴,风热感冒、里热内盛及阴虚火旺者,均忌用。
2、桂枝能通血脉,易动血,血热妄行、月经过多及孕妇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