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脉辨外感:寸关脉上的“感冒信号”!2招学会看脉识风寒
提到感冒,很多人都是等鼻塞、头疼了才知道中招,却不知道藏在手腕上的寸关脉,早早就会发出外感警报。老辈人常说脉比症状快一步,尤其是风寒感冒,手指头往腕上一搭,就能从寸脉、关脉的浮象里,摸出感冒刚上身还是已经拖了几天。今天就用大白话,带大家学会这门摸脉断外感的实用技巧,从脉的位置、手感到对应调理方法,一步到位搞懂,以后着凉了能早发现、早调理,少遭罪。
一、为啥摸寸关脉能辨外感?先搞懂脉诊小基础

想学会摸脉辨感冒,不用先背复杂的中医理论,先记住3个入门知识点,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 先找对脉的位置:手腕内侧靠近拇指一侧,能摸到一条跳动的血管(桡动脉),中医把这条脉分成三段,从手腕横纹往手肘方向数:第一段(靠近手掌端)叫寸脉,对应身体上焦(头、肺);第二段叫关脉,对应中焦(脾胃);第三段叫尺脉,对应下焦(肾)。感冒是外邪侵袭体表,最先影响上焦,所以寸脉、关脉会先有反应;
- 关键看浮脉手感:正常的脉要轻按摸不到,稍重按才能清晰感觉到,而感冒时的浮脉正好相反——手指头轻轻搭在脉上(不用用力),就能清楚摸到跳动,稍微用力按下去,跳动反而变弱或不明显。这就像外邪在体表,气血忙着往体表对抗外邪,所以脉会浮到表面;
- 外感越重,脉的反应越广:刚着凉时,外邪只在体表,只有寸脉会浮;如果拖几天没好,外邪往身体里走一点,关脉也会跟着浮起来。就像家里窗户没关好,先刮进窗台(寸脉),风再大些才会刮进客厅(关脉),摸准这个变化,就能判断感冒的轻重。
在中医典籍里,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特别重视浮脉与外感的关系,提出脉浮者,病在表,认为通过浮脉能快速判断外邪是否在体表。直到现在,老中医看感冒时,还是会先摸寸关脉,尤其是对还没出现明显症状的早期感冒,脉诊比症状更能提前报信,比如孩子着凉后没发烧,但寸脉浮,提前喝碗姜糖水,就能把感冒压下去。
二、摸脉辨外感:2种常见情况,对应不同感冒阶段
摸脉辨风寒感冒,主要看寸脉、关脉有没有浮象,不同的浮象对应不同的感冒阶段,调理方法也不一样,新手跟着学就能会:
1. 寸脉独浮:感冒刚上身(24小时内),早调理能压下去
- 怎么摸:手指头轻轻搭在寸脉位置(手腕横纹靠近手掌端),能清晰感觉到跳动,按到关脉、尺脉时,轻按几乎摸不到;稍微用力按寸脉,跳动会变弱,甚至感觉不到;
- 对应症状:这时候身体大多还没出现明显感冒症状,可能只是偶尔觉得有点怕冷、鼻子稍微有点干,或者嗓子有点发紧,很多人会以为是没穿暖,没当回事;
- 原理:风寒刚侵袭体表,身体的气血第一时间往上焦(头、肺)调动,想把外邪挡在外面,所以只有寸脉会浮起来。这是感冒最早期的信号,也是调理的黄金期;
- 怎么调理:不用吃药,用散寒解表的小方法就行。比如煮碗姜糖水(生姜3片+红糖适量,煮5分钟),趁热喝下去,再盖被子稍微出点汗,气血就能把体表的寒气赶出去;如果怕上火,也可以用葱白煮水喝,效果一样,还不容易上火。
2. 寸关双浮:感冒已持续(2-4天),需疏风散寒
- 怎么摸:手指头轻轻搭在寸脉、关脉位置,两个脉都能清晰感觉到跳动,按下去后,跳动会变弱,但比寸脉独浮时的按压力度要稍大才能感觉到;尺脉大多还是轻按摸不到;
- 对应症状:这时候外邪已经往身体里走了一点,会出现明显的感冒症状,比如怕冷、流清鼻涕、头疼(尤其是后脑勺疼)、浑身发紧,有的人还会轻微发烧(体温一般不超过38℃);
- 原理:寒气没及时赶走,开始影响中焦(脾胃),气血不仅要往体表对抗外邪,还要保护脾胃,所以关脉也跟着浮起来。这时候调理要疏风+散寒,既要把体表的寒气赶出去,也要防止寒气继续往里走;
- 怎么调理:可以用生姜+葱白+紫苏叶煮水喝(生姜2片+葱白2段+紫苏叶5克,煮10分钟),紫苏叶能疏风散寒,比单纯的姜糖水效果更全面;如果头疼明显,也可以用温毛巾敷后脑勺,配合喝药,缓解头疼更快。
三、新手摸脉常见问题:3个误区别踩,摸得更准
很多新手刚开始摸脉,总觉得摸不准,其实是踩了误区,记住这3个要点,就能快速上手:
1. 摸脉时别用力过猛
新手容易犯的错就是一上手就用力按,其实摸浮脉要从轻到重:先把手指自然搭在脉上(不用用力,就像手指放在桌上的力度),感受有没有跳动;如果摸不到,再稍微用一点力(别按到骨头),还是摸不到就是非浮脉。如果轻轻一搭就有,就是浮脉,不用再用力按。
2. 别在刚运动、刚吃饭后摸脉
刚运动完、刚吃完热饭,身体气血会浮到体表,脉也会暂时变浮,这时候摸脉容易误判。最好在安静状态下(比如坐着休息10分钟后)摸脉,环境要安静,别太冷或太热,这样摸出来的脉才准。
3. 摸脉时要对比左右手
正常情况下,左右手的寸关脉跳动应该差不多。如果只有一只手的寸脉浮,可能是单侧受邪(比如一边肩膀着凉);如果两只手都寸脉浮,就是全身外感,调理时要更全面。比如左边肩膀着凉,左边寸脉浮,右边正常,除了喝姜糖水,还可以多揉左边肩膀,把局部的寒气揉开。
四、摸脉辨外感的3个注意事项:别混淆、别盲目
摸脉辨感冒虽然实用,但不是万能的,要注意区分情况,避免出错:
1. 只适用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不适用
浮脉大多对应风寒感冒(怕冷、流清鼻涕),如果是风热感冒(发烧、流黄鼻涕、嗓子疼),脉虽然也可能浮,但会伴随跳得快(脉浮数),这时候不能用姜糖水、紫苏叶等温性方法,否则会火上浇油。新手分不清时,可以看鼻涕:清鼻涕用风寒的方法,黄鼻涕就别用,改喝金银花水(疏风清热)。
2. 有基础病的人别只靠摸脉判断
如果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感冒时可能会影响脉的跳动,比如高血压患者平时脉就偏有力,感冒时的浮脉容易和平时的脉混淆。这类人摸脉只能辅助参考,不能只靠脉来判断,最好结合症状,比如出现咳嗽、发烧,及时就医,别耽误病情。
3. 摸脉没浮象不代表没感冒
有些体质弱的人(比如老人、小孩、长期熬夜的人),气血不足,感冒时气血没法浮到体表,脉可能不会明显浮起来,这时候虽然摸不到浮脉,但会有明显的感冒症状(如乏力、低烧)。这类人别因为脉不浮就不调理,还是要根据症状及时处理,比如老人感冒可以喝小米粥+生姜末,既养胃又散寒,别用太猛的方法。
摸脉辨外感,看似是老手艺,其实对普通人来说特别实用——不用等鼻塞、头疼,只要手腕上的寸关脉有浮象,就能提前知道要着凉了,早一步调理,感冒就能少犯或轻犯。记住寸脉独浮是刚着凉,寸关双浮是已感冒,再搭配对应的小方法,就能把感冒掐灭在萌芽里。但要注意:如果感冒症状加重(比如发烧超过38.5℃、咳嗽带痰),别只靠脉诊调理,赶紧去医院,避免拖成肺炎等严重问题。上头条 聊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