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由脾胃生,四季如何养脾胃,中医:脾能升则健,胃能降为和
俗话说: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四季养脾胃。中医上,脾胃是后天之本,是脏腑气化升降的枢纽,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善保身者,必养脾胃。

我们的脾和胃,一升一降,一个运化水谷,一个受纳水谷,一个把精微有效的营养水液输布运化到周身,一个把糟粕下传排出体外。所以啊,脾主升,升的就是清气,胃主降,降的就是浊气。大多数的脾胃病都可以说是由于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而来。所以,脾胃有问题,调理上就要抓住升和降这两点,恢复脾升和胃降的状态。

先来说说脾,脾胃不升就不能运化经维护营养物质,人就会出现腹满腹胀、困倦乏力,腹泻这些症状;脾气不升反降,人多会出现脱肛、内脏下垂、大便不禁、便血、久泻等症状。胃主降,分两种情况,不降和不降上逆。胃气不降就是垃圾糟粕不能往下走, 这时人就会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嘈杂、便秘等症;胃气上逆时,人多会发生呕吐、呃逆、嗳气、反胃、吐血等症状。

而在中医辨证上,脾多以虚症为主,胃多以实证为主。这个应该不难理解,脾失运化,多会导致脾气虚弱,脾阳不足,脾肾阳虚,比如脾虚引起的泄泻,多是因为气虚而失去固摄能力,临床调理上经常用补气健脾的中药,比如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莲子肉、薏苡仁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中医上胃主降,所以调理胃病,多以通降为主,这样才能打通气滞、湿阻、食滞、郁火等这些阻塞气机的病机,畅通三焦,恢复经络通畅,最终达到恢复脾胃功能的效果。通降的药味性苦,所以中医上常用黄连、大黄此类药来泄热清胃。

当然,脾胃病也不是绝对就脾必须虚症,胃就都实证,也有反过来的,比如外感寒湿的寒湿困脾就是实证,而胃阴虚、气阴两虚也是不少见的。

中医发展至今,积累下了很多调理脾胃病的经典方药,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归脾汤,附子理中汤等等。各个方药虽均有补益脾胃的功用, 但所适用的证型各有不同, 需要依据辨证选择使用。
分享仅供参考,患者如有不适,请线下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