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发,也会是梅毒?
今天是小袁3年来最后一次接受复查化验,看着化验单,我对他说:恭喜你,这种化验结果代表你已经临床治愈。小袁长舒一口气,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一、初识患者
3年前小袁前来门诊治疗时是为了治疗脱发,当时他表述在最近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头发掉得特别厉害,自己购买来一些养发生发的口服药和外用药,没有什么治疗效果。我询问小袁得知他也没有情绪压力,不存在熬夜的不良作息。随后对小袁的头皮进行来检查,没有发现头皮有油腻、头屑以及炎症性包块、皮疹等变化。与大多数男性患者以头顶部脱发不同的是,小袁是枕部、近颞部边缘不清楚的仿佛虫蚀一般的斑块状、点状脱发。当时我给于来枕部脱发的临床诊断。
体格检查发现枕后头皮上有斑点状、不规则的虫蛀斑状脱发
二、患者的治疗过程
按照常规的脱发,我制定了初始治疗方案:局部脱发处间隔性糖皮质激素注射2次;梅花针局部扣刺,每周3次;窄谱UVB光疗每周2次;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经过1个月左右的治疗,患者症状并未得到缓解。
面对这种情况,我转变治疗思路,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到小袁在发病前数周有不洁性行为。完善了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测显示:肝肾功能没有异常,甲状腺功能没有异常,艾滋病毒抗体检测呈阴性,梅毒抗体TPPA阳性,RPR1:8,脑脊液性病实验室检查阴性。体格检查周身未见明显皮疹,浅表淋巴结没有触及肿大,生殖器以及口唇粘膜未见破溃。心脏彩超未见异常。
小袁确诊为梅毒,考虑其脱发为梅毒的皮肤损害。
青霉素治疗目前为该病首选用药,由于梅毒螺旋体比大多数细菌分裂得慢,所以血液中青霉素水平至少需要维持10-14天。因此予以苄星青霉素肌注,每周1次,连续3周。
【科普知识点1】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损害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本病危害性极大,病变几乎可累及人体所有组织器官。
【科普知识点2】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是梅毒患者。患者的皮肤损害、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梅毒螺旋体存在,与梅毒患者的溃疡或皮损密切接触,都有可能传染。
三、患者在治疗中注意事项
1、小袁之前从未接受过梅毒治疗,为了避免吉海反应发生,在治理前一天晚上,口服糖皮质激素进行预防
2、苄星青霉素属于长效青霉素,叮嘱小袁用药前后一周都不能饮酒
3、苄星青霉素在治疗后局部皮肤疼痛感比较明显,注射后需要注射处做热敷,避免形成硬结
4、疏导小袁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为其伴侣进行梅毒病毒筛查。
6、安排定期到门诊随访,观察可能的复发情况,予以积极干预。
【科普知识点3】吉海反应是指首次使用青霉素治疗梅毒的病人,由于梅毒螺旋体被迅速杀死,释放出大量的异种蛋白,引起急性过敏反应,在治疗后数小时(快则15分钟左右)出现寒战、高热、头痛、肌肉骨骼疼痛、皮肤潮红、恶心、心悸、多汗等全身症状,或者各种原有梅毒损害的症状也加重,严重的梅毒患者甚至发生主动脉破裂。
四、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之后的第3个月,小袁随访梅毒抗体TPPA阳性,RPR1:4;第6个月梅毒抗体TPPA阳性,RPR阴性;此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第2年每半年复查1次,连续随访3年,每次结果均为TPPA阳性,RPR阴性。诊断为临床治愈。
【科普知识点4】梅毒患者治疗后第1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连续随访3年
五、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在饮食方面建议小袁注意日常饮食管理,纠正过去喜欢食用烧烤、油炸的食物的习惯。忌烟酒、浓茶、咖啡等。做到营养、清淡,以利于疾病恢复
2、保持适度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3、做好自身消毒、隔离,防止感染,个人物品勿与他人同用,也不可能随意应用他人物物品。生活用品定期消毒。
4、禁止小袁参加献血活动
5、定期复查,监测治疗效果。
六、医生感悟
在工作中,遇到的梅毒患者逐年增多,在整个给小袁治疗的过程中我所感悟到是,梅毒的发病表现形式多样,通常很多患者不是以典型的梅毒疹为首要表现,毛发损害相对于梅毒疹出现的比较少,在临床工作中容易被忽视,造成漏诊或误诊,需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梅毒性脱发是毛囊受梅毒浸润所致,是毛发区微细血管阻塞诱发供血不良引起。表现为梅毒性斑秃或弥漫性脱发,前者为直径不足1厘米的秃发斑,呈虫蛀状,好发于枕后、颞部。弥漫性脱发则表现为面积较大、稀疏、头发长短不齐。常见于颞部、顶部、枕部、眉毛、睫毛等毛发脱落。梅毒秃发局部存在梅毒螺旋体。而且梅毒螺旋体的部位与细胞浸润部位基本一致,所以认为梅毒性秃发可能与梅毒螺旋体的侵入部位有关。梅毒螺旋体不侵入毛乳头而侵犯毛囊的较上部,所以梅毒性秃发中以不完全秃发斑片为主。像小袁这样的性活跃期的年轻人,出现脱发症状按照常规治疗效果不好时,需警惕梅毒感染的可能。经过足疗程正规祛梅治疗之后,小袁的脱发症状消失也证明了上述看法。
同时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后,后续随访时间久,间隔长,一定要做好安排、督促,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复发的情况。提倡在学校、社会、医疗机构向我们的年轻人加强性安全教育,预防性疾病传播。
注:普通大众不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当出现症状或不适感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不可以将他人的病例与自己的症状相对应,容易出现按图索骥导致误判的情况。科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众对疾病的认识,并不是鼓励大家自诊。非常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