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表证如何识别及用药,一文读懂!
寒冬已逝,天气渐暖,很多人等不及要脱掉厚厚的冬装了。但是春寒料峭,我们还是要注意保暖防护,以免风寒袭表导致风寒表证。
什么是风寒表证?
风寒表证是指风寒外邪伤肌表、肺卫后,邪未深入、病势轻浅,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咳喘、苔薄白、脉浮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恰当很可能使得病邪从表入里,甚至变生他证,如由表入里化热而伤及脏腑,则出现苔黄、心烦口渴等症状。
现实生活中,风寒表证往往还夹有其它兼证。每个人受风寒情况不同,即使同样是风寒表证也可能有不同的兼证。
比如南方气候多潮湿,所以南方居民在临床上风寒表证多夹湿,为风寒湿表证,这时候肢体酸楚疼痛比较重,也会出现内有蕴热的情况;而北方居民腠理比较密,尤其青壮年体质壮实阳气盛,容易外感风寒而阳气不得外泄,所以兼有内热,这时候头身疼痛比较轻微,而恶寒、发热都比较重;也有老人身体本身比较虚弱,外感风寒之后,兼有气虚夹湿,这时往往在头项强痛、恶寒发热的同时出现咳嗽有痰、脉浮而按之无力的情况。
风寒表证的代表方剂
风寒表证根据兼证不同,有不同的代表方剂。
1.如果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此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此证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喘得厉害、胸闷、咳嗽痰多而表证不太明显的患者可以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祛痰、肃降肺气;鼻塞流涕比较重的患者可以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
2.如果恶寒发热都重、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此为表寒里热证。此证可以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入了石膏,可以清里热;而麻黄加倍可以保持原有发散力量的同时制约石膏的寒性;生姜大枣许多方剂里有这个配伍,这是一个常见配伍,在体表可调和营卫,在体内可调和脾胃。
3.如果恶风发热、头疼、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或浮弱,此为外感风寒表虚证。和实证不同的是虚症会以恶风为主,而且有汗出的情况,脉浮而缓。此证可以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是外感风寒、祛邪调正治法的典型代表,被后人称为仲景群方之冠。如果恶寒比较重,可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的可以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如果兼见咳喘的患者可以加入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4.如果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此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此证可用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和大青龙汤的情况不同,此证不光外感风寒内有热,而且还夹湿,所以肢体酸痛的情况会更明显。
九味羌活汤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组成,是分经论治的代表方剂。需要注意的是,九味羌活丸和九味羌活汤不同,丸剂用于内伤杂病更好,用于风寒表证效果不如汤剂。根据痛的位置不同可以增加药量,比如头顶更痛,可以增加细辛;项背痛增加羌活;两侧痛加川芎;前额痛加白芷。
5.如果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此为外感风寒,内兼气滞之证。此证可以用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香苏散由苏叶、香附、陈皮、甘草组成,比起麻桂剂要更为平和。如果湿浊较重比如胸闷、不思饮食、苔白腻,可以加入藿香、厚朴、半夏等以化湿运脾。
除此之外,还有内饮(即痰饮,痰浊水饮食滞,反胃,呕吐清水,胸腹胀满,舌苔厚而白腻)较重的病人可以用小青龙汤,这种病人除了风寒表证常见症状外处处产生兼证,或干呕、或痰饮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表里同病。气虚兼有风寒湿的患者可以用败毒散,里面的人参可以鼓邪外出、防止复感、固护正气,但要注意只能加少量,若量大容易留邪,加重病情。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风寒表证的代表方剂,具体要用哪一种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加减使用。注意风热表证不可使用,且病程变化如入里或半表半里要酌情考虑其他方剂。
生活中如何预防外感风寒
1.注意防风保暖:风性疏泄易使得我们皮肤体表卫阳丧失,无法固护正气,则寒邪更容易侵犯人体体表。寒邪侵袭体表,寒性收引凝滞,导致卫阳郁遏、所以会邪正相争发热,营阴也会受邪郁滞,故而血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而头身疼痛,寒越重越痛。而且肺主气,外合皮毛,寒邪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导致肺气上逆,轻则咳嗽,重则气喘。
2.调理体质治未病:有的人身体不属于平和体质,可以让医师调理体质,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比如有内饮的患者更容易外感,而外感又容易招致内饮,所以比别人更容易感冒而感冒后又更容易加重病情,如果调理后这种情况则会好很多。而本身素体虚弱的人则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如黄芪、灵芝、西洋参等,切不可自己乱用,轻则无效、重则加重病情或引起其它并发症。
3.注意饮食:少吃冰冷、油腻的食物,冰冷的食物容易寒伤脾胃、油腻的食物容易消化不良、阻碍脾胃运化,导致湿气加重,更容易招致外邪。另外,天气寒冷的时候,自身又受了风寒可以煮一些姜汤、葱白水或者用姜丝和葱白煮粥趁热喝下,这样可以方便在家里及时疏散风寒以免病情进一步传变。
您身边的家庭医生
徐 琛
药剂科 主管中药师
从事中药师工作8年,药事服务相关工作经验丰富,擅长中医药哲学基础和中药专业知识科普,发表学术论文《浅谈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
电话:15170205056